《大河报》:林州发现
河谷中只见“飞雪亭”石刻却不见飞雪亭的影子,这一憾事激起了林州市多位考古、文学人士的好奇心。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18日,经过多方探寻,他们终于发现了飞雪亭的遗址。
去年10月,出于对林州市黄华山文化遗存的浓厚兴趣,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张振海、林州市作协副主席张国生和黄华山风景区管理处主任靳林峰经过探访和考证,在黄华山景区觉仁寺附近的河谷和荆棘丛中发现了石刻群,这些石刻彰显着醇厚的古代文化气息,引起了多方面关注。他们当时注意到,河谷中可见多块形状各异的巨石,河谷北侧的巨石上刻有古体字“飞雪亭”,但是却不见飞雪亭的影子。他们查阅史料后发现,金代文人王庭筠、元代文人元好问、明代文人马卿等人都在此地留有诗篇,飞雪亭所在地是历代文人名士聚会和吟诗作赋之处。他们想知道飞雪亭这一风雅之景物是何时消失的?除了河谷中巨石上的“飞雪亭”石刻外,还有没有其他遗存的痕迹?
2月18日,张振海、张国生、靳林峰同从事林州地方史志研究的学者牛揆一起到黄华山探寻。他们披荆斩棘,先向东寻找,在“飞雪亭”石刻东5米处的一块石头上又发现一处石刻,上面横着刻有古体字“学渔”,左侧则刻有疑似为落款的石刻“王车”。然而,这处石刻外就是悬崖,未见飞雪亭的痕迹。他们又从“飞雪亭”石刻处沿河谷折向西行10多米,发现一处由多块巨石自然堆砌成的堤岸。他们攀登上堤岸,可见北侧有一块掩映在荆棘丛中的洼地和石台。他们用镰刀和斧头等工具从荆棘丛中开出一条路来,绕行到石台处,发现石台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垒砌而成的。他们下到洼地中,地面以上可见石台共有5层,由石头垒砌而成,并且层与层之间都有明显的灰土。石台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米。张振海和牛揆仔细查看后确认,这个石台不是现代的建筑物,应该就是飞雪亭的台基。那么,飞雪亭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消失的呢?当地的史料中却没有记载。张振海推测,飞雪亭建在河谷北侧,有可能是山洪暴发冲毁了飞雪亭,也有可能是年久失修导致了坍塌。牛揆说:“不管飞雪亭存在不存在,飞雪亭所在地的地貌和保留的石刻群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